《傢族商業評論》:鼓勵是傢族子女教育的原則

《傢族商業評論》:鼓勵是傢族子女教育的原則


  子女是父母的鏡子!
  中國傢族子女教育的病癥之一就是沒有做好言傳身教,對此張國維引用傢族治療創始人維吉尼亞·薩提亞的話:孩子永遠沒有錯。很多父母沒有想過,子女所謂的'不乖'可能都是從他們身上學來的。心理學認為你永遠不能改變別人,隻能改變自己影響別人。父母不想小朋友吵架,自己就不要吵架。這叫做'坐言起行'。

  張國維表示,中國傢族父母為瞭生意拼命工作,沒有時間陪伴子女,也沒有時間學習新的教育思維。中國的父母工作都很努力,在物質上能滿足孩子。專註工作是好事,卻忽略瞭子女,你要賺錢,但小朋友未必明白,他們想要的是父母的關心和理解。

  很多父母經常當著孩子的面,稱贊別傢的孩子聰明勤奮,貶低自己的子女。這在傢族交往中經常出現,但恰恰是子女教育中的致命傷。張國維告訴記者,這樣會讓子女覺得自己沒有能力,這種自卑的想法會擴散到他們生活和工作中的每個方面,對傢族繼承非常不利。

  在子女的不同年齡階段,傢族父母需要用不同的方法,但總體的原則是:鼓勵。張國維舉瞭兩個日常生活中的經典例子,並用心理學作出解釋。

  做對瞭要積極贊賞,做錯瞭要委婉指出

  情景:一起創立傢具企業的夫妻下班回傢,3歲的兒子很開心地對父親說爸爸回來瞭,卻沒有稱呼媽媽。
  心理學解釋:如果當時父親很累或者很忙,沒有留意到兒子叫他,兒子就會覺得自己不被重視,還會認為是自己沒用,所以父母都不理睬自己。多次重復以後,孩子的這種想法就會強化,認為自己不重要,不需要叫爸爸,也不會主動稱呼任何長輩。如果帶子女到親戚傢,讓他稱呼其他親戚,孩子又會產生疑問,為什麼我稱呼爸爸他不回應我,現在卻讓我稱呼其他人?這樣使孩子思維很混亂,開始越來越被動,越來越不聽話。被動是一種保護機制,因為越被動越不會被傷害。

  子女做對的事情應該及時和不斷得到贊賞,多贊幾次就強化正確的做法;相反,做錯瞭要委婉地指出,否則也會強化孩子錯誤的方向。

  給子女創造空間,尊重子女的意見

  情景:一個13歲的女孩準備離開別墅,告訴母親要和朋友上街,最早要晚上12點才回傢。
  心理學解釋:到瞭十二、三歲,子女開始反叛,但心理學中叫做獨立。獨立行為就是子女開始有自己的主見,覺得自己是大人,如果被責罵會覺得不舒服。父母勸阻時,不要一味指責子女的不對,應該用自己的經驗,從我的角度出發間接影響他們。在上述情景,如果母親強硬要求女兒9點前回傢,不僅破壞母女關系,還導致女兒被同伴嘲笑。母親應該說:平時爸媽都很忙,沒時間陪你,但是今晚想等你回來一起喝糖水。

  傢族父母對子女的約束越大,他們的反抗力就越大。父母要學會給處於反叛期的子女創造空間,讓他們和同伴之間有更多時間相處,接觸社會。同時也要尊重子女的意見,他們不願因的事情不能強迫。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思想病毒無處不在!張國維多次警醒傢族父母們,教育子女不要用強硬的手段,否則容易破壞親子關系,陷入一傢人都互不信任的困境。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ngsilfang 的頭像
    mangsilfang

    mangsilfang的部落格

    mangsilf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