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償心理”要不得

“補償心理”要不得


  如果將來我有瞭孩子,一定不讓他吃我受過的苦,我的孩子絕對不能走我以前走過的彎路……生活中,談到孩子我們經常可以聽到傢長這樣說,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他們也總是想方設法要把自己所沒有享受過的東西給他們,心理專傢將這些傢長的做法稱之為補償心理。那麼,這樣的教育方法會對孩子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

  ●花季少女難快樂

  15歲的小嫻常常是親朋好友誇贊的對象。看人傢小嫻,人不但漂亮、聽話,唱歌、跳舞也經常獲獎,有個這樣的女兒真是福氣啊!每每聽到這種話,小嫻媽媽都高興得合不攏嘴,她仿佛看見自己年輕時的夢想就要在女兒身上實現瞭,心裡更加興奮和幸福瞭!

  但是,小嫻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想想也是,從4歲開始就被媽媽逼著參加各種興趣班,在別的孩子玩遊戲、逛街的時候,她卻不得不一遍遍練習興趣班老師規定的舞蹈和歌唱的內容。一有比賽,媽媽就急忙去給女兒報名,希望小嫻能載譽而歸。疲於奔命的小嫻一喊累媽媽就掉眼淚,弄得父親也勸說小嫻:你媽媽年輕時多喜歡唱歌啊,但由於傢庭困難,不得不早早參加瞭工作,既然你有唱歌的天分我們也在努力給你創造條件,你可不能再留下像媽媽那樣的遺憾瞭!父母如此勸說,雖然不快樂,小嫻卻也不得不堅持下去。

  ●父母重壓惹的禍

  生活中,像小嫻母親這樣,由於年輕時一些願望沒有實現,希望孩子能替他(她)實現夢想的傢長大有人在。據咨詢師彭熠介紹,這就是所謂的補償心理,在這種心理的支配下,父母往往會按照自己的主觀願望來塑造孩子,教育孩子也不從實際情況出發,而是帶著自己的某種強烈願望去要求孩子,結果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壓力,影響瞭孩子的健康成長。

  彭熠還介紹說,補償心理一般表現為兩種類型。一種是過分對孩子施加壓力,把自己未實現的願望單方面地強加給孩子來實現。比如強迫孩子學習彈琴、繪畫或者其他他們不喜歡的專業、技能。另一種是傢長自己孩提時代生活條件不好,就給孩子 高水平的物質生活待遇,過分溺愛、放縱孩子,從一個極端走到瞭另一個極端。

  此外,還有一些類似行為也屬於補償心理,比如自己小時候害怕考試,孩子也遇到瞭類似問題,傢長就拿自己的兒時經歷現身說法,放縱孩子逃學、逃避考試等。

  ●補償心理危害多

  醫師孔德榮說,懷有補償心理的父母往往不考慮具體情況而去強迫孩子按自己的要求成長,這種做法實際上有悖因材施教的原則,還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甚至會讓孩子形成強迫性格或患上強迫癥,導致成年後做事情猶豫不決,個別孩子還會變得極具控制欲,不利於以後與他人的正常相處和交往。彭熠也談到,父母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強加到孩子身上,剝奪瞭他們決定自己發展方向的權利,使孩子缺乏規劃人生的動力和追求興趣的勇氣,而這些孩子一旦滿足瞭父母的要求後,往往會因為失去目標而變得迷茫,一些大學生在進入大學後厭學,畢業後啃老、不願意工作的情況大都與此有著密切聯系。

  同樣,過分溺愛、放縱孩子,也很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孔德榮說,過分的溺愛和縱容會讓孩子變得沒有目標、沒有責任感,獨立自主能力難以得到必要的培養,成年後無論是人際交往還是處理事情,都會變得懶散、過分依賴他人,一旦遭遇挫折和失敗則很容易變得灰心、失望、缺乏信心甚至自暴自棄。

  ●因勢利導為上策

  究竟怎樣才是父母與子女正確的相處之道呢?孔德榮認為,父母與孩子相處既要給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間,又要推行民主的行為方式,從而讓孩子形成願意與別人接觸,懂得適當地關心他人、與他人親密相處的健康人格。這樣,孩子長大後才能既不會受寵若驚,又不會產生愛的缺失感,遇到挫折也能正確地對待和處理。

  同時,傢長和孩子的交往還要遵循人際交往的原則:首先是相互性原則,要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其次是交換性原則,傢長要考慮孩子從父母身上得到與失去的是否對等;再次,還要註意培養孩子的興趣,讓他們根據自己的個性、興趣健康成長;最後是自我價值保護原則,每個人對自身價值的正確評價是支持自己健康成長的重要基礎,要防止孩子的自我價值受到別人的否定和貶低。

  彭熠也指出,傢長要尊重孩子的獨立性,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要註意挖掘孩子的潛能和優勢,從而有針對性地因勢利導,使孩子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同時,傢長對孩子的期望要盡可能切合孩子的實際,否則盲目給孩子施加壓力會給他們帶來沉重的精神負擔。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ngsilfang 的頭像
    mangsilfang

    mangsilfang的部落格

    mangsilf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