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上學癥”困擾讀書郎 惡心嘔吐並非裝病

“拒絕上學癥”困擾讀書郎 惡心嘔吐並非裝病


  六年級的女孩小方(化名)從9月份開學後,身體就一直出狀況:每天早晨出門前,她總是會惡心、嘔吐。媽媽帶著她頻繁出入兒科門診,可所有的檢查報告都顯示一切正常,兒內科的醫生最後隻能建議她去看兒童保健門診。

  在新華醫院的兒童保健門診內,小方和媽媽遇到瞭兒保科主任張勁松教授,醫生給出瞭明確診斷:小方患上瞭拒絕上學癥。

  整個10月,已經成為學齡兒童拒絕上學的高峰期。新華醫院兒保門診內,經常可見這樣的孩子。

  分離焦慮引發病癥拒絕上學,也是一種病。一提起上學,孩子總是會感到惡心、嘔吐、頭暈、腹痛等,但又在兒科醫師處查不出病因。更奇怪的是,孩子如果待在傢裡,一系列的癥狀都會消失,傢長如果再次命令他上學,孩子就會哭泣、吵鬧、焦慮不安,並伴隨頭痛、腹痛、惡心、嘔吐、發熱、尿頻、遺尿等癥狀。

  面對這樣的孩子,傢長最初都會帶著孩子反復就診,卻束手無策。最後才會轉至兒童心理科或者兒童保健科就醫。這就是為什麼開學一個月後,才會出現就診高峰的原因。張勁松說。

  在臨床中,孩子產生拒絕上學癥的原因大多為兩種:分離不安和學校恐怖。

  小方拒絕上學的病因,來自她的傢庭。原來,小方媽媽在外地工作,平時都是爺爺帶的。由於爺爺退休前的職業是教師,對小方的管教十分嚴厲,學習的要求也很高。而媽媽隻有在假期裡,才會回上海陪伴小方。一到9月1日開學日,媽媽就要離開瞭。在小方的潛意識裡,開學是導致母女分離的原因,她希望自己的病,能夠把媽媽留在身邊。

  心理學稱這種現象為分離焦慮。它強調的是親子關系。小方的傢庭在養育孩子過程中出現瞭非正常現象。張勁松認為,隔代教養、父母不和(尤其是離異)、傢庭暴力等因素,都會讓孩子染上拒絕上學癥。

  另一個拒絕上學的誘因是學校恐怖。學校裡的暴力事件,老師的冷嘲熱諷,都會在孩子的大腦留下恐懼印象。一些成人心理學的專傢也表示,僅有很少部分的拒絕上學癥患者會在兒童時期被發現,很多人未得到明確診治,心理障礙隨之帶入成人期。我們在傾聽患者講述的時候,很多都源自小時候的傷害,而學校恐怖占到瞭相當的比例。專傢說。張勁松本周接待的另一名患兒就是源於學校暴力。這名男孩找不到發泄途徑,就用刀片在手臂上留下印記。他告訴我,很多同學都在手臂上刻下過刀疤。

  今年新學年開學後,上海曾發生過多起學生自殺事件,張勁松認為,這也許就是拒絕上學癥的極端表現。

  研究顯示,拒絕上學癥發病年齡有三個階段,且與發生原因密切相關:3至7歲為第一階段,大都與入托、入學時與父母分離而產生的焦慮有關;9至12歲為第二階段,主要與學習壓力過大、人際關系沖突、更換學校或班級等因素有關;13歲以後更傾向違拗性抵觸上學,主要原因包括學習困難、在校遭受欺負羞辱、學績挫敗、友誼危機、師生沖突等。

  壓力導致疾病高發並非所有的孩子都會患上拒絕上學癥。張勁松表示,這種疾病的產生通常與孩子的生長環境密切相關。拒絕上學癥通常發生在一些膽小拘謹、敏感、易感素質、行為退縮的兒童身上,他們平時常表現為過分拘謹、喜好他人表揚、任性、不善交友、固執等。

  造成孩子此類性格的原因,很可能源於父母的期望過高,孩子過分在乎自我形象和自我感受。在遇到困難時,往往會無意識誇大對學校威脅的感受與評價。當今社會孩子們受到的壓力越來越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拒絕上學的孩子人數正在明顯上升。張勁松說。在大部分人的眼裡,拒絕上學癥被認為是特殊人群的問題,而在兒童心理專傢看來,如果學校、傢庭和社會再不重視這個問題,今後可能會有更多的孩子拒絕上學。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ngsilfang 的頭像
    mangsilfang

    mangsilfang的部落格

    mangsilf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